乘大陆互联网浪潮 台青自媒体人探索“流量密码”

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07-24 21:36:22 来源: 原创

  中新社江苏常州7月24日电 题:乘大陆互联网浪潮 台青自媒体人探索“流量密码”

  作者 李百加

  两岸新媒体创享嘉年华活动7月23日在江苏省常州市舜山小镇举行,吸引众多两岸自媒体人踊跃参与。

7月23日,2025“青春同行”两岸新媒体创享嘉年华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年环太湖交流活动晚会在江苏省常州市舜山小镇举行。图为台湾自媒体人谢沛洁在会场拍摄。李百加 摄

  活动现场,来自台湾高雄的自媒体人李东恩正在和摄影师协作拍摄。二人配合默契,镜头推拉摇移,将李东恩在非遗展位前与匠人交流、与同行致意的场景收入其中。李东恩说:“让更多台湾年轻人对大陆感兴趣,是我做短视频的初心。”

  初心驱动探索:“用真实镜头打破隔阂”

  李东恩今年5月发布第一条作品。两个月的时间,他便凭借数条爆款内容成为拥有上万粉丝的自媒体创作者。其中,前往上海追访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

  “我们背着13公斤重的背包,拎着19公斤重的行李箱,在雨中一路小跑。”李东恩回忆,当时他依靠粉丝、台湾亲友及“馆长”的直播来了解对方位置,最后在外滩追上“馆长”一行,送上了荣昌卤鹅、夏布、折扇等特产。

  这条时长不足一分钟的视频,是李东恩抖音账号热度最高的内容,已获得11万余点赞,吸引不少台湾网友观看其他作品并留言互动,“看完决定暑假去大陆玩,求推荐”“很想去工作和旅游”“看了真的很感动”。

  评论中不乏“蹭热点”“作秀”等质疑,李东恩表示将会用行动证明初心,努力用真实镜头打破隔阂,汇聚更多关注,拉近两岸距离。

  记录鲜活日常:“对生活质感的追求相通”

  来自台湾高雄的黄昱棠(化名)毕业不久便来到成都,入职四川交响乐团。他说:“上班演奏小号,下班参与运动,生活稍显单调。最初做自媒体只为丰富日常。”

  黄昱棠认为,在社交媒体中,相较“照片墙”(Instagram)等,小红书的“知识属性”更强,烟火气也更浓,“不少人在小红书分享日常,网友会主动搜索攻略、询问细节,更具实用性”。

  他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常,拍摄街头美食与城市风光,偶尔融入台湾元素,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现在看到有趣的场景,会下意识举起手机记录。”黄昱棠笑称,自媒体创作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黄昱棠坦然面对流量起伏。他说,期待用真实的生活切片,让两岸网友感受到彼此“对生活质感的追求相通”。

  商者长远布局:“借流量赋能未来规划”

  来自台湾台中的张天恩,现任常州一家餐饮企业总经理。在餐厅经营中,他带团队布局各类社交媒体,通过爆款套餐、代金券引流,还拍摄剧情类宣传内容。“从渠道覆盖和传播效果看,线上能量明显更高效。”他表示。

7月23日,台胞张天恩(右一)参加在江苏常州舜山小镇举办的两岸新媒体创享嘉年华活动。李百加 摄

  张天恩曾赴蓝带国际学院台湾高雄校区进修。多年来,他在咖啡厅当过服务员,做过西餐厅西点师,也经营过甜品店,对餐饮行业全链条运营有深刻理解。

  “很多朋友都推荐我去做个人账号。”张天恩说,他不想急于求成。线上运营经验让张天恩对平台逻辑与用户心理有更透彻的把握,“做短视频如同经营餐厅,需先精准把握受众偏好”。他系统研究了各类头部美食账号,对制作工艺展示、产品特色呈现等内容形态进行分析梳理。

  “大陆线上生态具有包容性与成长性,为优质内容提供了广阔空间。”张天恩对未来充满信心,期待借流量赋能人生未来规划。(完)

lingyifangmian,zhuitanzhuizangqueyibuke。zhuangdeshuitidao,renrunhouanbiaoming,fanfubaizaizhahaozhidudelongzi,bushangfalvdeloudong,qieduantanfuguanyuan“yisixiezui”dehoulu。另(ling)一(yi)方(fang)面(mian),(,)追(zhui)贪(tan)追(zhui)赃(zang)缺(que)一(yi)不(bu)可(ke)。(。)庄(zhuang)德(de)水(shui)提(ti)到(dao),(,)任(ren)润(run)厚(hou)案(an)表(biao)明(ming),(,)反(fan)腐(fu)败(bai)在(zai)扎(zha)好(hao)制(zhi)度(du)的(de)笼(long)子(zi),(,)补(bu)上(shang)法(fa)律(lv)的(de)漏(lou)洞(dong),(,)切(qie)断(duan)贪(tan)腐(fu)官(guan)员(yuan)“(“)以(yi)死(si)谢(xie)罪(zui)”(”)的(de)后(hou)路(lu)。(。)

总决赛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85%以上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需要区分所属的科学类别。记者查阅2019~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于受理情况》年度报告后发现,四年间,申请项目中,选择第二、第三类项目占比不断上升,一、四类项目占比有所下降。2022年,全部提交的294300多项项目申请中,选择第三类“需求牵引”的项目最多,占申请总量的45.14%,第二类“聚焦前沿”项目比例是44.57%。与之相对,第一类“鼓励探索”项目仅有5.05%的人申请,但回到2019年,这一数字还是17.98%。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产品推荐

笑果文化被暂停在京所有演出活动
¥
368.00
4.6分
迪丽热巴说还是会拍古装剧偶像剧
¥
358.00
4.9分
被贴吧盗图造谣女生本人发声
¥
3588.00
4.6分
东海航空机长与乘务员空中互殴最新进展:检方作出不起诉决定
¥
5280.00起
4.5分
胡歌高圆圆新电影官宣
¥
3399.00
4.7分
二阳
¥
578.00起
4.8分

最新评论

新程序